引言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范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鲜明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理论上揭示高质量发展的深刻逻辑、赋予高质量发展丰富的内涵,从实践上制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推动各地方各行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断以来,学术界以此为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形成了十分丰硕的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内涵的阐释、对水平的测度、对理论创新的提炼等方面。在内涵阐释方面,有研究从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和发展特征的转变切入;有研究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转变,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的统一;也有研究从质量、效率、创新等几个方面来理解;还有研究基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视角,认为转向高质量发展是突破现实矛盾和瓶颈的必然选择,是经济总量和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体现。在水平测度方面,有研究从生产方式角度,测度供给水平、投入产出情况;有的从经济增长质量角度,测度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有的从社会主要矛盾角度,测度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情况;有的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开发的衡量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测度体系应用于评价我国的高质量发展;还有的研究构建了基于新发展理念五个维度的测量体系。在理论创新提炼方面,学者们认为高质量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学说中汲取营养,拓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在宏观、微观层面上为构建质量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行业、领域和地区、城市层面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围绕相关的理论机制、分析框架、实践路径、指标体系等开展了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的研究。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相关重要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越来越清晰、各领域各地区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愈加明确,对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化阐释具备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有利的条件。我们认为,高质量发展已经形成内涵丰富、原则明确、路径清晰的理论体系。
一、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和框架体系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经过了一段时期的理论酝酿和实践孕育,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运用和对中国发展实践的准确判断之上的。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相互促进,高质量发展逐渐形成由内涵、原则、路径、载体和领导力量等方面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重要论述概况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强调通常以“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提高质量和效益”来表述。例如,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013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度,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2014年7月,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更高质量发展”。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地位作用、实现路径和实践要求等。 (二)体系化建构 2023年6月,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在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从体系化的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作出新的贡献,主要是从内涵、原则、路径、载体和领导力量五个层面,搭建一个综合的框架,力求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作出新的阐释和综合集成式的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原则要求、系统梳理其实施路径、贯彻落实到重要载体以及强化党对高质量发展的领导等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第一个层面是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学术界对于理论定义,也都把概念作为第一要素。正如马克思从商品概念出发,构建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座理论大厦。高质量发展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术语、新范畴、新理论,首先要明确的是其内涵。第二个层面是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党的理论创新源于实践,也是为更好地指导实践,科学理论总是与伟大实践相互激荡、彼此辉映。因此,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管总的原则要求,对各领域各地区发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第三个层面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从实践角度来讲,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原则要求的指导下,明确可以落地落实的路径选择,才能够真正将内涵和理念转化为战略策略和具体行动。第四个层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即路径选择在领域层面和空间层面的承载。第五个层面是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力量。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对高质量发展的全面领导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性质,也决定了发展的方向。从内涵、原则到路径、载体再到领导力量,实际上回答了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怎么做、如何能实现、由谁来承载落实、由谁以及如何来正确领导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图1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框架图
二、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首先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发展阶段的概念揭示出来,这是其本质属性的逻辑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新的经济形态、指导实践的发展原则和发展主题、转化为行动的发展战略、发展成效的检验标准等概念先后被赋予到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中。在理论和实践不断互动中,高质量发展这个范畴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乃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大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至此,高质量发展从内涵上看,形成了发展阶段、发展形态、发展理念(发展主题)、发展战略、发展成效检验标准、首要任务、本质要求之一和新时代的硬道理等相统一,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 (一)作为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高质量发展时,侧重从发展阶段的角度进行表述。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来看,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看,社会主义经济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我们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阶段,必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与此前的发展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上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在经济结构和发展动能上出现一系列新变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为重要特征。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内外部环境、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发展阶段鲜明提出来,有利于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为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根本依据。 (二)作为发展形态的高质量发展 不同的经济体及其所处的不同阶段,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从经济增长速度看,有的经济体在一定阶段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也有中高速、低速增长的态势,有的国家还出现过持续多年的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又如,从发展动力看,有的经济体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有的主要依靠劳动力规模,有的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还有的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发展动力转换的变化。再如,从收入分配看,有的经济体国民总收入中资本报酬占比较大,有的劳动者报酬占比较大,也有不少经济体在一定发展阶段出现资本报酬占比上升、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或者与之相反的现象。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些趋势性变化表明,我国经济正在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循环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呈现的新特征。以此为参照,高质量的发展形态还意味着产业体系的更高完整性和更强竞争力、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不断升级、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收入分配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更充分反映要素贡献、宏观经济循环更加畅通有序,等等。 (三)作为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对发展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下,需要有不同的发展理念与之相呼应,对经济建设各种关系、各个方面规律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在高质量发展这个阶段,在朝着更高水平发展形态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与之相适应、相适合的新的科学理念,作为指导发展实践的原则。在深刻总结我国内外部环境变化、系统梳理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应运而生。这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管总的指导原则和发展思路,系统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期间进一步指出,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发展主题和根本要求也属于发展原则范畴,可看作是对发展理念在一定时期和重点领域的重申和具体化。 (四)作为发展战略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发展原则的新发展理念以及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要落地实施、转化为行动并形成成效,需要制定实施适宜的发展战略,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而有力推进各项工作。2019年8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次会议上,他还明确要求,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实际上,高质量发展在我国重大发展战略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比如,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以产业振兴为关键,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质量、效益、整体素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就要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就要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高质量发展,还要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这些重大发展战略也构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战略路径,下文将展开论述。 (五)作为发展成效检验标准的高质量发展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向更高水平发展形态演变进程中,我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的战略行动,最终的成效也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标准进行衡量和检验,以更好地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发展形态相呼应,与发展理念和战略保持一致性。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这才是我们要的发展。2023年4月,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只有坚持高质量“结果导向”,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不偏向、不打折、不走样,才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胸怀“国之大者”,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作为衡量标准,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 (六)作为新征程上首要任务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通过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从发展阶段、发展形态,到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成效检验标准,再到首要任务、本质要求之一和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按照层层递进的逻辑线索不断丰富,高质量发展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范畴越来越具有统领性和枢纽性。 三、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要求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之后又对新的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指导,进而形成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玄奥的概念,而是从实践中来,并且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各行业各地区都要在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其实践上的原则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必须”。我们认为,这“四个必须”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要求。
(一)以理念引领为先导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都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和红绿灯,努力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各行业各地区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行为要坚决纠正、做法要彻底摒弃,真正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发展理念作为发展行动的先导,引领发展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例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过去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高质量发展跑出了绿色“加速度”。 (二)以质量互变为依托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质量互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中国经济不断续写快速发展奇迹,总量的长期积累日益接近质的飞跃,必须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与此同时,强调质量并非不要数量和速度。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质量提升必然以总量增长为基础。各行业各地区都必须正确把握质量互变规律,以量的积累支撑质的飞跃,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都体现出质量互变的发展态势。以创新发展领域为例,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创新主体不断扩展,有力支撑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而新技术的突破又有力带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的涌现。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多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万多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超过欧盟、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羲和逐日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问世,集成电路、高铁、大飞机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解决,5G应用已融入国民经济三分之二行业大类,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高质量发展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各行业各地区都必须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集聚新的要素、激活新的动能、开辟新的赛道、塑造新的优势,让国内和国际市场、传统和新兴产业、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活力充分涌流。 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创造出的新动力。2022年,21个自贸试验区共实现进出口总额7.5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200亿元,以占全国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17.8%的进出口,实际使用全国18.1%的外资。 (四)以美好生活为取向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也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行业各地区都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产生的更加个性化、多样化、高层次需要,积极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加的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人均预期寿命已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类发展指数正从“高人类发展水平”迈向“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同时,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在城乡大地蓬勃开展,一件件民生“小事”涓滴汇流,点亮人民美好生活梦想。 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要求指引下,要付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必须走可行性高、有效性强的实施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基点、必然要求等作出系统阐述,谋划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认为,可以将这些论述和举措归结为相互协作配合、互为补充支撑的八个方面,形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其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以看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先导,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动力源泉,高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度协调的区域经济布局是重要载体,高品质生态环境是有力支撑,高品质生活是最终目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是根本保障。 (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大幅上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能不能加快实现这个转变、能够转变到什么程度,归根到底靠的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国内发展条件看,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要素和劳动力低成本高强度投入的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尤其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国际环境看,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局部战争甚至冲突频发,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发展既面临美西方打压遏制、“卡脖子”问题凸显,同时也需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因此,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战略先导、开路先锋的作用,决定了高质量发展之路能走多远。 (二)高标准市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我国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与之相匹配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使要素配置更加高效有序,使产权激励发挥更大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完善,但也存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流动不畅、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尚未完全形成、社会信用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都与高质量发展的更高标准有差距。这就要求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活力企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完善产权和市场准入等基础性制度安排,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三)高水平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实现的,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前沿科技和技术、知识、人才等高端要素,为高质量发展补短板、锻长板。同时,逆全球化思潮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国对外开放带来新的挑战,客观上增加了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风险,也增加了“引进来”的障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水平对外开放突破“小院高墙”,始终做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扩大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有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拓宽新路径。 (四)高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产业体系在经济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创造供给、满足需求、促进流通、协调分配的作用。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换言之,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体系必须强,产业体系必须有高竞争力。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产业体系还存在诸多弱项,突出表现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和控制能力不足,产业链工业链的稳定安全不时受到冲击。要让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必须把打造高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要强化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五)高度协调的区域经济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区域经济布局是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在空间上的体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区域经济布局是否合理,决定一个国家能否长期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新时代以来,我国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总体缩小,城乡区域发展的平衡性明显上升。也应看到,与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优势互补、融合互动新局面相比,城乡、区域差距依然偏大,协同性和一体化程度仍然不足。要让高质量发展获得更有力的空间承载和支撑,必须加快构建高度协调的区域经济布局,用好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在持续缩小发展差距、强化区域联动过程中找准主要发力点,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让各地区立足比较优势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六)高品质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发展方式成为普遍发展形态的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秉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与此同时,绿色低碳转型正成为世界经济结构升级的新方向,厚植着经济增长新空间,绿色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形成新需求。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可以重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函数,让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新的增长动力,走通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七)高品质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动力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中。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更高质量的供给予以匹配。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品质生活为牵引,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样才能为高质量发展之路夯实群众基础、汇聚人民力量。 (八)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发展是基础,安全是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前所未有,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艰巨,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环境,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防范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金融等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良性互动中动态平衡、相得益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稳。 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要求,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东中西部各个地区切实承载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一方面,要坚持全方位提升,一个领域都不能缺;另一方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一个地方都不能少。 (一)从领域和行业看: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在经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出“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在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指出“深入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供坚强保障”等。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等。在社会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等。在党的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在提高质量上下真功”,提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等。 迈上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各领域各行业都应该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主动提高本领域本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经济社会整体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从空间和区域看:高质量发展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围绕重点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出“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强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强调黄河流域必须“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并对成渝地区、东北地区等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围绕省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亲自谋划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求江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要求湖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要求青海“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求西藏“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并对其他省份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出明确要求。 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从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到城市群发展、省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明确要求,并针对区域和省域特点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地方考察,都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出适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六、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力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凝聚各方力量,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拥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到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化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保障,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才能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地发挥经济治理效能。只有提升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才能确保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得以高质量贯彻落实和圆满完成。 (一)完善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体制机制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离不开制度这个根基,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和促进。必须在高质量发展相关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方面,充分发挥党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必须健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决定重大经济事项,中央财经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领域重大改革等体制机制,充分提高各级党组织落实中央重大经济决策的战略一致性和协调性。 (二)按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中,经济形势更趋瞬息万变,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都可能存在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者资源配置失当的市场失灵情况,党和政府必须科学合理地干预,不断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确保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要更好发挥国家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以此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充分凝聚发展共识。要促进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科技环保、就业民生等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强化宏观政策一致性评估,把各方面资源集中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来,依靠高质量发展来解决问题、实现突破、取得更大成绩,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三)提升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在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也是最为重要的本领之一。要切实提升这项本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着手。一是政治能力方面,要善于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确保高质量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二是调查研究能力方面,要在深、实、细、准、效上下功夫,发掘真问题、认真解难题,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牢、成色更足、质量更优。三是科学决策能力方面,要以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思路和政策举措。四是改革攻坚能力方面,要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以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求突破。五是应急处突能力方面,要做好应对高质量发展阶段上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的准备,有效掌控局势、化解危机。六是群众工作能力方面,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七是抓落实能力方面,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业绩。 结语综上所述,高质量发展从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到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再到发展战略和发展成效检验标准,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和新时代的硬道理,内涵越来越丰富。高质量发展以“四个必须”为原则要求,理念引领是先导,质量互变是依托,改革开放是动力,美好生活是取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包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对外开放、高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协调的区域经济布局、高品质生态环境、高品质生活及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重要载体可以划分为领域(行业)和空间(区域)两大类、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和全国所有地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完善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广大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是巩固增强高质量发展领导力量的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已经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明确的原则要求、清晰的路径选择、广覆盖的领域和空间载体以及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形成了框架完整、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中越发展现出统领性和枢纽性。可以预见,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将持续成为学术界和政策界的热点,在原创性理论贡献的梳理提炼、定量测度及国际比较的深化拓展、各行业各地区实践的跟踪分析上,有望取得更进一步的突破进展。
[注释及参考文献略]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顾严 张欣欣 马小腾;原文发表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