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节能动态 >> 

杜祥琬院士: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

发布时间:2017-12-27 来源: 阅读次数:2045

     
      能源体制革命是能源消费革命和生产革命的保障,能源技术革命是它们的支撑,智能化、电气化、低碳化、高效化是能源技术革命的走向。提高能效是一个先进的能源体系追求的基本目标。节能是最洁净的能源,是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和气候安全的要素,是一个社会公民素质和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体现,对我国这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意义尤其重要。

      12月22日, “2017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为“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的演讲。演讲中提到,2016我国能源强度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5倍,是发达国家的数倍。纵观行业现状,煤电行业整体低效运行,2015年全国煤电厂平均运行时数只有4300小时,2016年只达到4100小时,在此情况煤电装机仍在盲目扩张,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为实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2℃的目标,需减少的CO ₂排放中,节能提效可贡献其中的40%。”杜祥琬院士强调,实现我国降低能源强度和排放量的目标,节能、提效同样贡献巨大。
      近二十年来,中国节能的总量占全球节能总量的二分之一。据统计,近三年我国淘汰落后产能,钢铁达9000多万吨,水泥达2.3亿吨;循环经济年节能量已超过3亿Tce。而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单位GDP能耗已由2010年时的2:1进步至2015年的1.7:1。我国燃煤发电厂的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015年全国平均达到310克煤,其中技术先进的煤电厂则达到276克煤甚至更低。
      然而,杜祥琬院士指出,中国能源体系的总体效率仍有待提升。本世纪前15年,我国的能源强度下降了30%,主要耗能行业的效能提高了19%,但2016我国能源强度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5倍,是发达国家的数倍。纵观行业现状,煤电行业整体低效运行,2015年全国煤电厂平均运行时数只有4300小时,2016年只达到4100小时,在此情况煤电装机仍在盲目扩张,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全国散烧煤每年约6-8亿吨,这是最低效和污染的”;石油行业整体效率偏低,中国的石油产量占全球5%,却拥有占全球30%的2000台钻机,300万石油工人更是全球其他各国的总和,炼油的资产利用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一倍;可再生资源“三弃”问题严重,2016年西北五省弃风率达33%。可见,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体系面临的系统性课题。
      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杜祥琬院士认为,节能提效的首要潜力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改进管理模式和消费模式,以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迎接经济发展新时代。
      转变发展方式,应从追求速度、“贪多求大”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率。如我国城镇化所需的能源增量应遵循“环境优先、节约高效”的原则,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以分布式低碳能源(气、电、可再生、核能、工业余热等)来满足,防止攀比“城镇化率”和“速度”,导致高碳能源增加,进一步加重已踩红线的环境负荷。
      调整产业结构,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既利于节能又吸纳就业。而“水泥、钢铁这样的高耗能产业客观上医保和,不应继续扩张,落后产能应淘汰”。
      技术进步方面,可开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智慧能源互联网等等。智慧能源互联网是能源网络与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电网与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与优化结合,并与储能技术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效。尤其要大力发展智慧能源互联网,建设高效、安全、低碳、共享、可持续的现代化能源体系,重点抓好便利化、电气化、低碳化和智能化四方面的工作。
      最后,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提高中国能源体系效率的关键。大力抑制不合理需求,抑制攀比奢华、浪费之风,值得中国社会高度重视,是优化社会风气,提高公民素质的深层次问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